close
「心理諮商所」的設立,在台灣是最近幾年的事情。它屬於「醫療單位」,主管機關是衛生局,法源基礎是「心理師法」。因此,從定位來看,我們可以說它是心理諮商的「診所」。

然而心理諮商所在營運上所面對的困難,若比起牙醫診所、耳鼻喉科診所...,那是有很大的不同。我們關注這些問題,在於它們會直接影響到心理諮商所的生存與發展。因此,對於想從事心理諮商所經營的諮商師,如何面對化解營運上的困難,是刻不容緩的課題。

精打細算話「金錢」...
「心理諮商所」既然定位在診所,不是基金會、協會...,所以它的收入完全來自於營業所得。諮商所的營業所得,簡單的說就是「諮商」。然而,我們進一步的認識「諮商」在「營業所得」上所遇到的侷限,對於我們的經營會有很大的幫助。(1)「時間」的侷限:基本上諮商以「一小時、一對象」為主,跟精神科每小時可以看數位病人不同。(2)「觀念」的侷限:「助人是慈善工作」的觀念,影響到諮商需要「付費」的觀念。(3)「收費」的侷限:受到上述觀念的影響,國內諮商的收費,除了某些明星級的諮商師以外,普遍來說偏低。

除了以上客觀的侷限外,還有幾點屬於主觀的侷限,也會影響到諮商所營業所得。例如:諮商師的專業風格、對於低收入戶的補助、諮商師的人數....,也都會牽涉到營運的收支平衡。

真槍實彈話「專業」...
諮商專業的施行,首要之務在於如何將「理論」轉化為「實務」。諮商師無論學習何種理論,重點是:如何將之轉化為具體可行、滿足需求的實務模式。例如說:藝術治療固然很重要,然而「純」藝術治療在諮商上的施行就很不容易!又例如說:青少年諮商有其迫切性,但是卻經常卡在「關係」的建立上。換句話說,諮商師的「專業」經常受到「現實」的考驗。

另外,由於諮商施行的地點是在「社區」,直接面對社會大眾及複雜的環境。雖然有主管機關及工會,然而諮商師需要學習適應環境與自我保護。這方面的問題,諸如:個案抱怨沒有果效(尤其是青少年輔導)、個案的攻擊行為(例如:情緒失控的個案...)、相關同業的否定(可能來自於醫院、學校或其他)、與個案的諮商糾紛...。這些問題若處理不當,會嚴重影響到諮商師工作的施行。

攜手同行話「團隊」...
許多人問:「你們諮商師每天在面對別人的情緒垃圾,你們是如何自我排解的?」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,諮商師為了要避免單打獨鬥、提早「枯竭」,另一方面為了實踐理想,最好隸屬於某個「諮商團隊」。

團隊的功能,在專業上可以結合相同理念的夥伴,進行專業的分工與合作。又可以提供專業的督導,給予諮商師適度的保護、學習與支持。對於新加入的諮商師,團隊有如母雞帶小雞,提供過來人的經驗分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賴聖洋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