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無聊..好鬱卒..壓力好大..
青少年朋友經常抱怨生活很無聊、不想讀書、與父母衝突、心情低落、用刀片劃手、容易生氣、沒有朋友、人際關係不佳...,甚至他們不知道自己想玩什麼、想要什麼,常常陷在網路遊戲的泥沼中,生活日夜顛倒,經常曠課…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他們有何困難?需要如何來幫助他們呢?

事實上,上述抱怨的青少年顯示出他們是憂鬱情緒困擾的高危險群。根據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(DSM-IV),憂鬱情緒困擾主要指的是「憂鬱性疾患」及「低落性情感疾患」。對青少年而言,其重鬱發作的核心症狀與成人並無二致,包括:無助無望、失去興趣、體重無法增加、睡眠障礙、無價值感、罪惡感...。唯獨青少年憂鬱經常與決裂性行為疾患、注意力缺失疾患、焦慮性疾患...共同發生,且心情主要為易怒、鬧彆扭而非憂傷。至於青少年低落性情感疾患,基本特質是長期(一年)的憂鬱心情,附屬的症狀可為:胃口不好或吃的過多、失眠或嗜睡、活力降低或疲累、低自尊、專注能力減退、有困難做決定及感覺無望.....。

依此看來,我們會很關心自己或周遭的青少年朋友中,是否有可能是「憂鬱性疾患」或「低落性情感疾患」的高危險群?若您有這樣的疑惑,可以上網參加免費的「高危險群篩檢」(網址:www.mygrace.com.tw ),以作為是否需要進一步尋求專業協助的參考。無論如何,我們要強調的是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唯有對青少年憂鬱情緒的發生及處遇模式有深入的瞭解,才是最為積極有效的作法。

揭開「青少年憂鬱情緒」的面紗
造成「青少年憂鬱情緒」的原因何在?一般人對此問題的看法,似乎存在著某種刻板印象:「是單親家庭、不幸變故、重大傷害….所造成的!」。雖然這樣的說法有其可能性,但是卻不夠周全、也不夠充分,容易使我們忽略幾個重大的「隱性」因素。因此,我們需要以更全方位的觀點來揭開「青少年憂鬱情緒」的面紗。

首先,我們要關注的是:某些「氣質」的青少年,較容易併發憂鬱的情緒。他們在氣質類型的研究中,屬於「困難相處型」以及「遲緩型」的氣質。這樣先天的氣質,若父母無法使用適配性的教養模式,往往會造成情緒方面的併發症。我們以「專注力過動疾患」為例,在研究上就發現他們是情緒問題的高危險群。

接著,我們要關注的是「家庭氣氛」。「家庭氣氛」的影響,主要以「不知不覺」的方式來「感染」孩子的情緒,不一定會有明確的事件發生。感染的可能途徑,包括:父母長期婚姻失和、父母本身有憂鬱情緒問題、家暴陰影、獨斷威權打罵式的教養模式、疏離衝突的親子關係....等。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他們的心中往往刻劃著許多不安全、自卑、孤獨、衝突...的陰影,這些冰凍三尺、潛沉不快樂的元素,正是「憂鬱情緒」的殺手。一旦到了青少年階段,即併發出嚴重的憂鬱問題。

我們要關注的第三個焦點是「遊戲童年」。也許你會很好奇的問:「青少年的憂鬱與遊戲童年有何關聯?」事實上,遊戲童年與青少年的低落情緒有直接的關聯。在諮商實務當中,我們發現為數不少的青少年,他們不但無心於讀書,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?有什麼興趣?想要做什麼?他們很容易就沈溺於網咖,生活失去重心,甚至離開學校。由於他們經常抱怨自己佷無聊,心情明顯低落,因此我們將這樣的青少年稱為「無聊症候群」。探索他們的童年生活,可以發現有些共同的特徵:缺乏快樂遊戲的童年、經常被強迫去做不喜歡的事、不允許做自己喜歡的事、過度的管教與處罰、負面挫折的學習經驗...。在我們的文化中,隱約有著「業精於勤,荒於嬉!」的價值觀,這樣的觀念對於青少年的憂鬱情緒有著雪上加霜的效果,因為合宜的遊戲童年對於情緒的影響是重大的。

第四個關注的焦點是「情緒教育」。記得小時候,我們在情緒方面所被教導的不外是「忍耐的美德!」、「小孩子發什麼脾氣」、「有情緒是不好的!」...。這樣的情緒觀點,往往導致我們以壓抑來處理情緒。壓抑的結果,使情緒不斷的累積,甚至造成爆發失控的後果,形成了另一種惡性循環。事實上,情緒沒有對錯,乃是需要管理。管理的方法包括正面的表達、想法的轉化、溝通協調、身心放鬆、合理的思想、良好的關係...等。當我們審視青少年的憂鬱情緒時,我們發現有些共同的問題,諸如壓抑、過度要求、缺乏調適及負面想法...等等。若要避免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惡化,「情緒教育」是刻不容緩的課題。

第五個關注的焦點是「學習經驗」。從小到大,「學習」一直是我們生活的重心。好的學習經驗,不但關係到我們未來的發展,也關係到我們的情緒及心理健康。不幸的是,受到傳統升學主義的影響,許多青少年在學習方面極為負面與挫折,甚至到了「厭學」的景況。原本,學習與飲食一樣,屬於人類的本能。但是在不當的介入操弄下,一不小心就發展成有如厭食症般的「厭學症」,且成了當今嚴重的情緒問題之一。

最後,我們要關注的焦點是「人際關係」。「人際關係」與「憂鬱情緒」的關聯,是顯而易見的。尤其是青少年朋友,他們更是向同儕認同,沒有朋友的生活是孤獨落寞、焦慮無助的。然而,良好人際關係並非一蹴即成的,如何在群體中「受歡迎」,是許多人耿耿於懷的。若再進一步論及「兩性關係」,那就更是夢寐以求的願望。因此,「人際關係」的成敗,對於青少年的情緒狀態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

走出憂鬱、走向陽光
從以上「青少年憂鬱情緒」的面紗中,你是否看見了一些蛛絲馬跡?無論你所面對的是屬於「走出憂鬱」,或者是屬於「走向陽光」,在此我提供一些情緒處理DIY的建議,供你參考!

(一)跟自己做好朋友!
「跟自己做好朋友!」是走出憂鬱、走向陽光的出發點。許多憂鬱情緒的朋友,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苛責自己、批評自己、貶低自己。另一方面,卻不斷地要求自己要做很好、壓抑自己的需求。他們經常給自己驚恐的、負面的、消極的語言及想法,不相信自己有太多的優點。如果他有任何的成果,會認為是運氣好。換句話說,他好像把自己當作奴隸、或者是敵人!把自己當成這樣的人,是活在陰暗角落的人。

「跟自己做好朋友」可以從「打勾勾、蓋章!」開始,這是跟自己立約的儀式。作法就是(1)伸出雙手,分別代表不同的自己(2)兩只小姆指打勾勾,代表彼此約定的內容。約定的內容包括:欣賞與接納自己、以「正向」對待自己!(3)兩只大姆指蓋章,代表對立約負責。行為一旦違反立約的內容,自己必須負責改變。

「跟自己做好朋友」聽起來有些「奇怪」,但是那是很重要的一步!我建議你可以在坐公車的時候、走路的時候.....,用「打勾勾、蓋章!」的方式,嘗試對自己對話,學習自我照顧的練習。

(二)你好!我也好!
「跟自己做好朋友」是自我關係的原則,「你好!我也好!」則是人我關係雙贏的箴言。在這方面我們經常會落在兩個極端當中,「過度的強勢」或「過度的壓抑」,使人我關係的界限失去平衡,造成對方或是自己感到「不好」,結果使另一方也跟著不好,變成了雙輸的局面。

因此「你好!我也好!」的雙贏模式,需要發展三種能力:(1)界限:以客觀的理性原則作為界限。(2)表達:以「我的訊息」(就是根據事實,表達自己的感覺)來維護彼此的界限。(3)處理:透過理性的溝通,解決彼此的衝突。

「你好!我也好!」的人我關係雙贏模式,不但有助於提升一般的人際關係,對於青少年的「親子關係、師生關係...」,甚至是上述「跟自己做好朋友」,也都有實質的幫助。

(三)自我效能訓練!
前述的「跟自己做好朋友」是價值感(Being),「你好!我也好!」是歸屬感(belonging),「自我效能訓練」則是成就感(Doing),這就是所謂的「人格三脚凳」。事實上,憂鬱情緒是一種身心失衡的訊號,治療的目標絕對不是表面症狀的消除。這就好比我們身體有發炎的時候,會有發燒的現象,僅僅退燒不是我們的目標一樣。因此,三脚凳就給我們深度治療的方向。

「自我效能訓練」所根據的基礎,不是建構於外在的競爭、模倣他人、証明自己(以外在的得失來証明自己的價值),他乃是由內向外發展的。我們可以這樣說:每個人生來都擁有一顆「特別」的種籽,你的責任在於如何「澆水灌溉」,耐心陪伴它長成為大樹。換句話說,自我效能訓練並非要求你去追求你「沒有」的,乃是去發展已經存在你裡面的。最重要的是:每個人的種籽,都可以長成一棵最雄偉的樹。

因此,自我效能訓練包涵(1)性向的探索:尋找自己的特色與專長(2)學習的過程:尋找一位教練來陪伴你(3)執行力的訓練:以樂觀進取的態度,不斷在正面的回饋中提升自我的效能。另外,現實治療大師威廉葛拉瑟(William Glasser)所提出的七步驟治療:「你想要什麼?你正在做什麼?你所做的是你想要的嗎?你有什麼計畫?沒有藉口!沒有處罰!永不放棄!」,也提供了這方面訓練的重要原理。我深信自我效能的提升增強,就是憂鬱情緒減少的時候。


結語:與青少年攜手同行
為了更有效協助青少年面對憂鬱情緒,我們需要鼓勵「大人」作為青少年的朋友,與他們共同攜手同行!如同心理學家維高斯基所強調的合作引導學習,憂鬱情緒的青少年若能在大人的協助下,依據示範-陪伴-引導所建立起來的模式,對他們走出陰霾必大有助益。

因此,在此要特別呼籲: 為了更有效陪伴青少年走過憂鬱的低谷,我們更需要進一步整合「醫療-諮商-家庭-學校」的資源,以建立一套有深度的協助模式。

文:賴聖洋 諮商心理師【現任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督導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賴聖洋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