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年底,全球爆發「金融海嘯」,股票市場大跌,許多大型企業、銀行、汽車製造、電子產品、資訊電腦…,面臨二次大戰以來、前所未有的財務危機。在此危機中,有的宣告倒閉,有的向政府求援,有的要求員工放「無薪」假,甚至大量裁員。我國也無法倖免,經濟情勢隨著急劇惡化,失業率大量攀升。政府為了挽救這樣的危機,不得不祭出許多的措施,諸如:消費卷、教育訓練補助、就業措施補助…等。

處在這樣動盪不安的時局中,許多人生計頓時無以為繼,陷入愁雲慘霧的氛圍中,不安焦慮、徬徨憂鬱、自我懷疑…,甚至走上自殺之途。霎時間,我們賴以為生且深信不疑的「維生系統」,突然失去了它的效能。我們面對著來勢洶洶,排山倒海般的局面,要如何自處得以安身立命?

俗語說:危機就是轉機!然而,這句話乃是應驗在那些懂得自我反思、謙卑學習、用心調適的人。本文「三因心像」所論述的,原是筆者在親職課程中,協助父母對孩子所建構的內在心像。事實上,對每個人來說,它也是我們必須擁有的「自我心像」,尤其在面對外來的挑戰與險峻的環境。因此,我將本文命題為「三因心像~金融海嘯中的生存秘訣」,獻給那些陷在困境卻勇敢面對、永不放棄的鬪士。

從「一本書」開始…
大約二十多年前讀到一本書,書名為「本性風格」(現已改名為「愛與接納自己」,英文原名”His Image… My Image”,作者Josh McDowell,中國學園傳道會出版)。從那時候起,這本書就深深的吸引我,也影響我對自己的看法。尤其是書中所論述的「人格三脚凳」-歸屬感、價值感與成就感,不但在當時令我印象深刻,甚至在往後自己生涯中逐漸發展為「三因心像」,且成為個人工作中的重要論述之一。

「三因心像」是借用Josh「人格三脚凳」的三個概念,再加以延伸運用且發揚光大。所以稱為「三因心像」的縁由,主要是強調「心像」的三個組成「因子」。又剛好在英文中,歸屬感(belonging)、價值感(being)、成就感(doing)三個英文字尾”ing”是「因」的發音。因此,為了易於記憶,且成為自我的暗示語,就將之稱為「三因心像」。

心像…
「心像」字面意涵不難瞭解,乃是指人們的「心理圖像」(Psychological image)。然而,它是如何形成的?重要性何在?又如何運作?可以改變嗎?諸如以上這些問題,在我們探討「三因心像」之前,首先需要有所認識與瞭解。

「心像」的形成,主要來自於權威者(尤其是父母)的「映像」歷程。換句話說,當孩子長期與權威者互動時,權威者主導互動的歷程,無意識地以自己(自我心像)作為互動的基礎,將之「映射」在孩子身上。接著,孩子將互動的「經驗」儲存在大腦中,日積月累地將之內化為「自我心像」。例如:「自卑心像」的爸爸,當他與孩子互動時,他極可能將自己的「自卑」,透過口語、肢體語言…的方式,映射在孩子的身上。孩子經歷爸爸在各方面不斷地挑剔與否定,漸漸地也形成「自卑」的自我心像。

若仔細觀察上述「心像」的形成歷程,我們可以看出它幾個運作的特性:(1)「權威者」作為塑造者(2)「心像」是深刻經驗的內化與塑造(尤其是強烈、長期與重複性的經驗)(3)「心像」是人們看世界的詮釋碼,影響人的發展(4)具有映像與複製的能力(5)具有穩定的特性,在兒童期就已形成。

瞭解「心像」運作的特性,最大意義在於如何「改變」!雖然「心像」在兒童期形成後,具有其穩定特性,然而「重塑」是可能的!我們聽過許多類似的故事,在人生的重要時刻遇見了「貴人」(可能是老師、牧師…)或接受「心理治療」…,透過與正面權威者的互動,產生了好的「新」經驗,以致於修正了原來負面的「心像」。另外有些人是透過成長課程,在自我關係中學習關愛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;甚至有些人是透過「信仰」的途徑,見證他們遇見「上帝」的經驗,重塑了他們的新生命。

三因心像…
不論是「教養」所形成的「心像」或「自我成長」所重塑的「心像」,其重點都在於建構「權威者」與「孩子」之間的「正向」關係。這權威者可能是父母(相對於「孩子」),也可能是自己(相對於「內在小孩」),也可能是上帝(相對於自己。而本文「三因心像」則是建構這正向關係的「藍圖」,乃是從生態觀點來論述(包含先天與後天的議題),以叙事故事的來鋪陳當中的脈絡與觀點。

第一因:「價值觀」…
話說起初老天爺創造天地,祂造好了大地之後,接著創造了「人」。然而因為世界的工程浩大,老天爺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來管理經營大地,他設計了不同特質與能力的人,有男有女、有獵人有農夫、有文有武…。最令人稱奇的是:每個人在老天爺的眼中都是「不同的」!而且每個人都被視為「天才」(上天要用的人才)。難怪我們大家常說:「天生我才必有用!」。不僅如此,老天爺將「天才」設計成各種不同的角色,使每個人都有一份,我們稱為「天分」。「天分」有如一顆種籽,在生命孕育的第一天開始,已經在我們裡頭,且每一種「天分」都是不可或缺的,否則世界工程就不完美,甚至無法完工。

老天爺這個奧秘是真的嗎?科學家後來証實了!原來每個「受精卵」都儲存著「獨一無二」的生命基因密碼,且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。那意思就是說:「從先天來看,每個人的誕生都有他獨特的價值,而且很難說誰比較好!」這就是「三因心像」的價值觀(being),這個價值觀不是根據外表的,不是由人訂定的,更不是出於單一標準的。

長期以來我們經常被灌輸:天才是屬於少數人的、是智商180、超級表現者的頭銜…。我們的教育文化,受制於科舉傳統的遺毒,不但以功利主義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!」,窄化了「人」的多元價值;且以「僵化」的教育制度,抺殺了多元化的教育模式。即使「天分」這看似合理簡單的道理,在事實上也與我們的經驗是疏離的。我們從小被分數與名次深深地制約,個別性的天賦是不被尊重的。

為了突破如此被窄化的價值觀,心理學家迦納提出「多元智商」的觀點,將天分至少分成了七分:語文、數學、空間、肢體、音樂、人際、內省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,例如:運動家、舞蹈家、音樂、藝術家、科學家、宗教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、廚師…。以大名鼎鼎的洋基投手王建民,若從大人來「優、劣」的刻板印象,當初會認同他成為運動家嗎?會不會有很多人會勸他最好不要走運動的路,免得餓死!

第二因:歸屬感…
若「價值感」在陳述每顆受精卵的獨特性,及所具生命價值的「原型」程式,那麼「歸屬感」就是在扮演將此原型程式「活化」的功能。換句話說,價值感在告訴我們「我是誰」:我是獨一無二的、我是上天的孩子、天生我材必有用…,歸屬感卻有如「燒錄程式」,將這樣的價值透過互動「活化映像」在孩子的心中。

這麼說來,那「歸屬感」是什麼呢?「愛、瞭解、接納」!聽來也許耳熟能詳,甚至是老生常談!但是事實上,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卻是極大的挑戰與考驗;同時,也造成許多的誤解、衝突…。例如:在我們的文化中,充斥著「我是為你好…」的迷失,反而使「愛」變成「控制、佔有、操縱」、「瞭解」變成「否定、批評、指責」、「接納」變成「施壓、處罰」的代名詞。結果不但造成家庭關係的緊張,也影響孩子自我的心像,進而造成自我關係的矛盾與衝突。

因此,「愛、瞭解、接納」到底是什麼呢?「愛」是對孩子需求的正向回應,是心理學中所強調的「依附關係」(依附關係的形成,是指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有正向的回應,以產生信任的關係,請參考拙著「依附關係」)。「瞭解」是運用同理心的結果,乃是透過傾聽、口語及肢體語言,表達出孩子內在的想法及感受,使孩子產生被瞭解的經驗。「接納」是堅定地認定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,犯錯是人類學習的關鍵。在孩子犯錯失敗的時刻,父母負責「教」,孩子負責「學」,陪伴教導孩子從失敗的過程中走向成功。

若要進一步認識學習「愛、瞭解、接納」,我們可以向心理學大師Carl Rogers請益,他所提出的案主中心治療法,幾乎成為心理治療的入門與基礎,這是每位從事助人工作者必修的課程。

第三因:成就感…
一個人有了「天才」價值感,且在歸屬感之中「活化」出來,接著就可以進入「成就感」的階段。換句話說,真正的成就感是為那些擁有價值感與歸屬的人預備的。在這個階段中,乃是在探索自己的興趣性向,找到自己生涯發展的路徑。在此,為了方便討論與瞭解,我們再次借用「種籽」的譬喻來論述。

如前所述,每人裏面天生都擁有一顆獨一無二的「種籽」,這是老天爺給我們的禮物,難怪我們也稱之為「天分」。然而種籽若要成長為一棵大樹,且結實累累,必須有一定的發展歷程,稱之為「生涯歷程」。

「生涯歷程」的第一步...
乃是在進行「定向」,也就是瞭解自己是「哪一種」種籽!關於這一點,大部份的人對自己的認識所知甚少。我們經常聽到許多人這樣說:「當年聯考就照著分數排志願,剛好就考到這個科系,所以…」、「這個工作賺的錢比較多,也無所謂喜歡不喜歡…」、「是爸媽強迫我的,我一點興趣都沒有…」。這也難怪許多人工作缺乏熱誠,隨波逐流,一旦遇到像金融海嘯這樣的危機,就有如浮萍般徬徨失措!

因此,探索定向是非常重要的!我們不但要探索「自己」的生涯定向,同時也要鼓勵父母,從小對孩子進行觀察、紀錄、探索、嘗試與引導,協助孩子洞察自己,早日紮下生涯的根基。至於如何定向呢?在此,我提出「探索定向六步驟」給大家參考:(1)自發性:自己喜歡,且會主動的去做(2)高回饋:所做的事,有效率且表現佳。(3)學習性:渴望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,且樂在當中。(4)他人認同:許多人(尤其是老師)讚賞有加!(5)遺傳性:父母也有這樣的特質(6)性向測驗:透過測驗工具來探索。

「生涯歷程」的第二步...
是找到種籽發展的「土壤」。這是「三因心像」的「生態觀點」,就是說:「不同類型的人,需要有不同的環境發展,且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!」。這個道理很容易瞭解,從生物界來看,高山的植物在高山,熱帶的水果在熱帶,獵狗必然喜歡戶外…,這都是不爭的事實,更何況是高等動物的人類。

適性的「土壤」,對種籽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力!以個人所輔導的青少年個案為例,許多被診斷為「專注力過動症」的孩子,事實上大多數是「學校&學習適應不良症」。他們天生擁有「獵人」的特質,活潑、動態、冒險、直覺、感官…,在「學習模式」(Learning Style)上屬於「操作-體驗型」學習模式(另一種學習模式為「符號型」學習模式)。因此,他們對於傳統學校的「土壤」有嚴重的適應困難,最後常被標籤為「病人」,吃藥成為他們的命運。事實上,許多這樣的孩子,因為環境的改變,找到自己適性的土壤,就有很好的發展與表現。

「生涯歷程」的第三步...
是澆水、灌溉與施肥。這是透過嚐試、練習、發問與學習,不斷地鍛鍊自己,使種籽長成大樹的過程。在拙著「生涯夢想家」的演講摘要文中,我曾以線上遊戲「練功」的概念來論述這過程。現就引用如下:

「你們都知道要『打怪』才能提升經驗值,你們也知道『打怪』會遇見許多的挑戰與困難!生涯夢想家也是如此,有許多的怪獸躲在路程中:威脅、誘惑、欺騙、控告、挫折(五怪)...」。在此我將人生生涯過程中,所會遇到的「歷練考驗」比擬為五怪。且引用「棉花糖的實驗」作為例子,來強化他們對此的瞭解。「有一棉花糖的實驗,証明抗拒誘惑的人比較有成功的機會。實驗開始時,請年幼的孩子分別進入密閉的房間,裡面放了一支棉花糖。告訴他;若能在三分鐘內不吃棉花糖,出來就能得到二支棉花糖。結果証實通過實驗不吃棉花糖的孩子,在長大後比較有成就」。

「你們也知道要『打寶』來提升裝備,因為在成為天才的過程中, 需要裝備許多的寶物,使自己愈來愈豐富茁壯。例如:健康、 EQ、知識、執行力、朋友(五寶).....」當一一說明時這些人生的寶貝時,同學似乎感到非常的陌生。沒想到在強調教改的今天,口口聲聲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,這些卻仍然是學校最忽略、也是同學最生疏的部份。

「各位同學,你們玩線上遊戲都有秘笈,生涯夢想家也有一秘笈,叫作『天龍八步』,是心理學家葛萊瑟所發現的。這八步就是:(1)你想要什麼?(2)你正在做什麼?(3)你現在所做的對你有幫助嗎?(4)你有什麼計劃?(5)對計劃做承諾!(6)沒有藉口!(7)沒有懲罰!(8)永不放棄!」我提出了經常在輔導青少年時所用的現實治療的八步驟,舉出例子來說明使用的方式,並請他們將此八步驟背頌起來。

天龍八步是以訓練孩子自主性為目標!其中與我們文化差異最大的,就是「你想要什麼」及「沒有處罰」。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中,我們不斷在強調「你應該...」及「如果你...,我就會...」。最近新聞曾報導一特別的「日子」,叫作「不打孩子日」。針對「不打孩子」的議題也有很多辯論,尤其是「不打孩子的管教方法有效嗎?」答案是肯定的!問題在於:管教者需要透過學習與成長,才有能力施行不打孩子的管教模式。

結束前,我邀請當日生日(或當週)的同學出來。我將所講的內容變成幾個問題問他們,如:「你相信你是個天才嗎?」、「你有何天分(或角色)?」、「經常干擾你的怪物是什麼?你如何打怪?」、「你有何寶物?你還會如何打寶?」、「你會背天龍八步嗎?」。最後,邀請同學一起唱「新生日歌」來慶生,是以「快樂頌」為曲調所改編的。歌詞如下:「 快樂!快樂!真是快樂!今天**誕生了!他是世界獨一無二!無人能夠取代他!他有優點!也有弱點!只要學習便完美!不要害怕!只要努力!你就得著一百分!」。

結語...
在這個全球化與科技的時代,外在的環境、氣候、社會、金融…,最大的徵兆就是「變化」,且經常是「壞消息」。在此氛園中,我們除非抓住「向下紮根、向上結果」,由內而外、按部就班、不變應萬變的傳統價值,否則就很容易迷失自己。「三因心像」乃是為那些尊重生態、熱愛生命、腳踏實地、反求諸己…的人所寫的。最後,祝福大家找到自己的「價值、歸屬與成就」!同時,也協助孩子及周遭的人,生活在「三因心像」的祝福中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賴聖洋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