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間,國內對於「專注力」這個議題的探討,猶如雨後春筍般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。”ADHD” 漸漸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代號,就是所謂「專注力缺失過動疾患」,它屬於生理的範疇,是腦部神經的病變。既然是一種病,順理成章的「用藥」就是主要的改善方法。

「你的孩子需要去看醫生,他有專注力的問題!」許多家長會接到老師關注的電話與建議。原因是:孩子上課不專心、愛講話,甚至會起來在教室走動,寫功課拖拖拉拉,個性又很衝動....。家長在老師的建議下,滿懷焦慮擔心地帶著孩子去醫院接受評估,結果有很高的比例被認定為「過動症」。接著,醫生會開諸如「利他能」、「專司達」的興奮劑藥物,叮嚀父母要記得給孩子每天服藥。若父母對服用藥物有疑慮,很多人會勸進:「許多像你孩子這種困擾,服藥後都判若兩人專心上課。更何況孩子若無法專心,他的功課會嚴重落後,也會影響到他的自信心…」。大部份的父母即使仍有許多疑問,也只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。說真的,若能解決專心讀書的問題,不也是大家所樂見的嗎!

以上情節是我們經常聽到的!事實上,也是目前專注力問題的「主流」處遇模式,我們姑且將它稱為「專注力的醫療處遇模式」。「醫療處遇模式」所傳達的訊息,在於(1)專注力困擾是生理的問題,是一種「疾病」。(2)專注力困擾既然是一種疾病,吃藥是理所當然的手段。

拜神經心理學之賜,這樣的結論乃是目前最夯最流行的論述:「專注力的問題,如同憂鬱、焦慮的問題一樣,其實都是大腦、基因惹得禍!」生活在21世紀的今天,好像你必須要這樣說才代表「有科學的素養」、「趕得上時代」…真是如此嗎?我們有其它的選擇嗎?身為父母的我們,到底要採取怎樣的態度,來看待我們孩子的專注力呢?

本專欄將針對「醫療處遇模式」的利弊得失進行檢視,同時提出「關係-生態處遇模式」,協助各位父母對於孩子專注力的問題,建構全面性的了解,且發展出有效能的做法。我們也推薦各位閱讀Leonard Sax所寫的書「浮萍男孩」,我們也將在網路「陪伴者讀書會」中與各位一同研討此書,歡迎各位參加與分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賴聖洋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